Shapers - Martin
- Global Shapers Taipei
- Apr 19, 2019
- 3 min read
I’m selfish to be selfless. 我常常自私的只顧及自己想做的事,但也因為這樣的自私我能更無私的付出於社會。
「從小到大,我對於死亡的恐懼一直都存在,長大後,那種恐懼變成一種對地球死亡的害怕。」Martin說到,自己也笑了起來。
在全球環保意識抬頭的時代,人們或多或少都了解氣候變遷的嚴重性,但鮮少人真的做到徹底身體力行這個理念。在美國就讀高四時,Martin觀察到學校不重視資源回收的弊病,毅然決然寫信給校長,秉持著「人會離開,制度會留下」的理念,提議將一套完整的回收制度編入校規。在大學時,Martin致力於推廣環境教育、綠色基金、宣導有機廢棄物的再利用。一直到現今,不論是營利或非營利,Martin依然奉獻於環境議題,持續擴大影響力。

為什麼選擇成為Taipei Hub的一份子?
在從美國回到台灣當兵並開始工作,致力於推廣環保工作後,Martin發現台灣並沒有一個成熟的網絡聯繫相關領域的人士,因此與幾位好友一同開始經營Green Drinks Taipei。然而環保的推動若想要擴大影響力,不僅需要同產業間相互切磋,更需要跨產業的合作。一開始,Martin透過參加講座認識來自各產業的夥伴,但這樣的關係不穩定亦不長久。
「我們需要一個建立長久關係的連結,而不是只是參加活動認識的短暫交流。」Martin談到,秉持著這樣的想法,透過友人的介紹,Martin選擇加入Global Shapers Taipei Hub,他認為相較於其他相似的組織,Shapers的連結性更加國際化,彈性更大,更有活力,再加上認同Hub奉行的理念「improve the state of Taiwan」,Martin在2016年加入了這個大家庭。
你認為從事社會貢獻最需要的個性特質是什麼?
「首先,你要確立自己的目標,接下來你要有『make it happen』的魄力」,他說。
社會貢獻者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和熱情來支撐自己走這條路,而動機與熱情來自於你有一個明確的「目標」,想要去改變什麼,去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和方向。簡而言之,你要定義自己的成功。
在有了目標、熱情後,你需要的便是「執行力」,make it happen的魄力。結合這兩點,做出社會貢獻不再是說說而已,而是實際有成果的作為。
是什麼樣的原因,讓在當完兵的你選擇留在台灣?
「自己的國家自己救,只有當地人可以為自己的家鄉做出長遠的改變。」
談到這Martin笑了笑說,「這想法的背後是由三個故事所組成⋯」
起先,過去在歐洲遊學時,Martin曾和一位烏克蘭學生聊到烏克蘭人大多跑到歐洲讀書並定居的現象。「那你要想,什麼樣的人會負責治理烏克蘭?」她說。
在當時,烏克蘭女孩的一席話並沒有改變什麼,然而一場「匈牙利人在紐約」的展覽慢慢點燃了Martin心中的疑問。1950年代,在東歐各國紛紛對蘇聯的掌控做抗爭時,許多在匈牙利的人民選擇離開自己的故鄉,跑到西歐、美國等「自由之地」,美國紐約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,而這展覽便描述了後來這些人的故事。「這些人做多在期間捐錢協助國家抗爭復興,並沒有參加國家的重要改變,如此來說,他們真的有在國家最需要他們的時候出現嗎?」
故事的最後一段發生在台灣,在替代役服役期間,Martin碰上了太陽花學運,在下班後到會場和學運人員聊天了解後,一種「好像有什麼事在發生」的感覺讓Martin開始想「我到底是屬於哪裡的人?是不是該做點什麼?」在當時,可以發現的是位於美國的朋友對學運的無感,而新在台灣結交的朋友都十分熱烈的討論甚至參與,這樣的現象更讓他意識到,「此時是國家如此重要的時刻,而我覺得我留在這裡可以發揮更大的益處。」
給掙扎著該在何處求職發展的年輕人,有什麼建議?
「決定沒有對錯,只是你的選擇而已。」
如果你是為自己而活的人,那就去最有助於自己發展的地方吧!這是簡單的資本主義,畢竟人類長久以來的生存本能就是為自己在乎的事而活。
然後若你更在乎的是你的生活周遭,你所生存的地方,那便留下吧!因為真正的改變只有自己國家的人才能做出改變,自己的國家自己救,當地人的崛起才是重點。
「於我而言,我覺得我現在在的地方需要我,我不會按照資本主義要我前往的方向走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Martin Su | 蘇彣忠
*學歷:美國華盛頓大學 國際研究與大眾傳播雙學士,副修環境研究
*目前身份:
- 350台灣 協調員
- 鎰呈行股份有限公司 循環長
- Green Drinks Taipei Co-Host
Commentaires